李潼(1953-2004)一個用生命寫作;用筆尋求、建立一個具溫暖與盼望的作家,寫下七十多本作品。用心耕耘,辛勤灌溉、充滿「關懷」、「疼惜」、「包容」、「同情」、「歡喜」的生命力量,好讓每個進入他作品的讀者,都可以感受到,生活原來可以這麼有趣,年輕的心原來是這麼寬廣。
作家雖已離我們遠去,透過作家的手稿、聲音、影像,我們能與李潼再度相遇。走進那純真世界,憶起我們共同擁有的青春,曾經對生命徬徨,世界的好奇,一步一步走向前的歲月。
溫情、美好、和諧、愛心,塑造了李潼整體兒童文學觀。 李潼以「兒童」台語的發音,作為筆名,在李潼的創作世界裡,「有溫度地看待天地世間所有事物,享用種種怡人美好和苦澀悲歡」李潼這樣想著,這樣呼喚著這土地上的人與心靈。 他說「呼喚,當然不同於吶喊,呼喚的殷勤委婉,更接近『藝之術』的文學」。 李潼要:以「明白」呼喚彼此內心的真誠;以「寬諄」呼喚相互溫暖的善良;以「發現」呼喚大千人間的美好。
「讓兒童保持樂觀向上和天真活潑的心吧」 在李潼的作品中,讀者容易感受到新意和趣味性。他善用生活中碰觸到的題材,娓娓道出有趣、感人的故事。 孩子在笑聲、淚水中不知不覺學習到生活經驗,體悟他的理念。
8月出生於台灣花蓮。 | ||
---|---|---|
4月父親病逝,享年48歲。同年中正國小畢業。 | ||
花蓮初中畢業。 | ||
台中高工建築科畢業。 | ||
在羅東高工技士。 | ||
於海軍服役3年 | ||
退伍後又回到羅東高工繼續服務 | 1970年代,唱自己的歌,民歌創作時期。 | |
10月和祝建太女士結婚同年祖父過世,享年85歲 | 《外公家的牛》兒童散文獲教育部文藝創作兒童散文獎。 | |
於空中行專畢業年 | 短篇小說《漁港早市》獲全國中小學教師文藝創作研習營小說獎。 | |
發表第一篇少年小說《爸爸的大斗笠》於明道文藝3月72期。 本年於幼獅文藝、中國語文及明道文藝發表散文及小說共六篇。 | ||
1983年於自由日報、大同雜誌、台灣日報、龍龍月刊、明道文藝、宇宙光、梅花雜誌及蘭陽青年發表少年小說、散文、採訪報導、詩評、童詩共二十六篇。 | ||
長子賴以誠出生。 | 發表少年小說、散文32篇。中篇少年小說《天鷹翱翔》獲第十一屆洪建全兒童文學獎首獎。 | |
發表作品二十七篇。中篇少年小說《順風耳的新香爐》獲第十二屆洪建全兒童文學獎首獎。 | ||
擔任中國青年寫作協會宜蘭分會值年常務理事。 | 發表作品二十七篇,以少年小說、散文為主。中篇少年小說《天鷹翱翔》獲七十五年度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推薦優良出版品。短篇小說《父親》獲台灣省新聞處短篇小說創作獎首獎。短篇小說《大厝來的少年家》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短篇小說獎。中篇少年小說《再見天人菊》獲第十三屆洪建全兒童文學獎首獎。 | |
次子賴以中出生。擔任洪建全兒童文學獎講評。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於東方出版社舉辦「李潼作品研討會」。 | 發表作品三十篇,多數在民生報及兒童天地。《恭喜發財》入選76年度短篇小說選(爾雅出版),韓文另由陳寧寧翻譯-韓國高麗苑出版。短篇小說《恭喜發財》獲第六屆洪醒夫小說獎、獲第十屆中國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評。圖畫故事《神射手和琵琶鴨》由國語日報社出版。短篇少年小說集《大聲公》、《大蜥蜴》由民生報社出版。 | |
擔任洪建全兒童文學獎少年小說獎評審。 | 發表作品七十五篇。作品《屏東姑丈》獲第十二屆中國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。作品《再見天人菊》獲行政院新聞局優良歌詞獎。作品《大聲公》第二十屆中山文藝獎。作品《古意等路》散文,獲台灣新生報散文獎。圖畫故事《獨臂猴王》由國語日報社出版。中篇少年小說《銀光幕後》由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出版。 | |
辭去教職,專事寫作。赴安徽、上海、北京進行兩岸兒童文學首度交流。 | 發表作品七十一篇。中篇少年小說《金毛狗》由富春文化公司出版。中篇少年小說集《博士‧布都與我》由民生報出版。中篇少年小說集《野溪之歌》由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出版。作品《再見天人菊》獲第一屆優良兒童圖書金龍獎、第一屆楊喚兒童文學獎。 | |
擔任蘭陽青年雜誌編輯至1992年。選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第三屆理事 | 發表作品七十九篇。短篇散文集《迷信狀元》由晨星出版社出版。中篇少年小說《博士.布都與我》獲第十五屆國家文藝獎。作品《帶爺爺回家》獲第三屆台灣省兒童文學獎少年小說。 | |
發表作品一○六篇。短篇小說集《屏東姑丈》由遠流出版公司出版。《順風耳的新香爐》韓文版,由韓國太陽社出版。作品《九九峰下之旅》小說獲青年日報短篇小說首獎。中篇少年小說《藍天燈塔》獲第四屆中華兒童文學獎。作品《開天書》散文,獲青年日報散文獎。《藍天燈塔》由九歌出版社出版。《臺灣民族運動倡導者—林獻堂傳》由近代中國出版社出版。 | ||
三子賴以寬出生。 收集《台灣的兒女》系列少年小說題材。 | 發表作品八十九篇。作品《沈大夫的花房晚餐》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首獎。少年小說《恐龍星座》獲上海少年週刊讀者票選「小百花獎」。長篇少年小說《少年噶瑪蘭》獲北京宋慶齡兒童文學獎二等獎;以及獲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評審委員推薦獎。少年小說《鞦韆上的鸚鵡》獲海峽兩岸少年兒童文學獎少年小說優等獎。童話《水柳的抱抱樹》獲海峽兩岸少年兒童文學獎童話優等獎。中篇少年小說《藍天燈塔》獲中國時報最佳童書獎。由行政院新聞局出版《屏東姑丈》電影劇本。編撰《頭城搶孤專輯》由頭城鎮民代表會出版。短篇少年小說集《綠衣人》由大地出版社出版。少年散文集《這就是我的個性》由民生報社出版。長篇少年小說《少年噶瑪蘭》由天衛文化公司出版。 | |
受邀參加日本福岡第二屆亞洲兒童文學大會,並有論文發表。遊四川九寨溝險受車禍大難。與圓神出版社簽訂《台灣的兒女》系列中篇少年小說寫作計劃合約。 | 發表作品八十九篇。擔任《宜蘭觀光》季刊的創刊總編輯。中篇少年小說《少年龍船隊》獲第一屆九歌現代兒童文學首獎。作品《虎姑婆與好姑婆》獲第六屆台灣省兒童文學獎童話獎。童話集《水柳村的抱抱樹》由天衛文化公司出版。圖畫故事《洞庭魚王》由遠流出版公司出版。中篇少年小說《少年龍船隊》由天衛文化公司出版。 | |
國軍第30屆文藝金像獎評審委員。 | 發表作品四十六篇。童話《水柳村的抱抱樹》獲陳伯吹兒童文學獎。圖畫故事《迎媽祖》獲中國時報年度最佳童書。《台灣的兒女》系列中篇少年小說開始連載發表。圖畫故事《哈啾》由光復書局出版。少年散文集《少年青春嶺》由幼獅文化公司出版。圖畫故事《蝙輻》由遠流出版公司出版。中篇少年小說《見晴山》(原名《金毛狗》)由國語日報社出版。中篇少年小說《鐵橋下水蛇與鰻魚王》由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出版。 | |
祖母徐鹽過世,享年92歲。全力撰寫《台灣的兒女》系列作品。受邀參加中國上海第三屆亞洲兒童文學大會。擔任文建會《文化通訊周報》每月一期的台灣東區主編。國軍第31屆文藝金像獎評審委員。 | 全年發表短篇銳減為十四篇。短篇小說集《相思月娘》由麥田出版社出版。報導文學《一個原名猴子的小鎮—羅東》由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出版。散文集《奉茶》由幼獅文化公司出版。散文集《敲鐘》由幼獅文化公司出版。 | |
1996年5月至1998年4月為宜蘭縣政府文化藝術發展諮詢委員會委員。 | 發表作品七十五篇。作品《蔚藍的太平洋日記》散文獲陳國政兒童文學獎兒童散文獎。《水柳村的抱抱樹》兒童劇在臺灣北、中、南、東巡迴演出。THE CHINESE PEN NO.98英譯《白玫瑰》短篇小說。圖畫故事《臺灣歌仔戲》由行政院農委會出版。 | |
赴韓參加第四屆亞兒童文學大會,並發表論文《對於人類,兒童文學是什麼》。 | 短篇小說《少年傀儡師》選入國民中學選修本第一冊--國立編譯館出版。《瑞穗的靜夜》散文選入國民中學必修本第四冊--國立編譯館出版。《迷你馬》散文,入選國小國語第七冊--國立編譯館出版。短篇小說《梳髮心事》選入〝大專國文選〞課文--〈幼獅版〉。圖畫故事《刺桐花開過新年》由行政院農委會出版。少年散文集《蔚藍的太平洋日記》由民生報社出版,並獲「好書大家讀」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。 | |
1998年8月至2000年8月為宜蘭縣政府文化藝術發展諮詢委員會委員。 | 作品《蔚藍的太平洋日記》散文獲金鼎獎優良圖書出版推荐獎。屏東姑丈(小說)選入大學國文選。少年噶瑪蘭日文版發行由中由美子翻譯(日本橫濱朱式會社)。《相思月娘》(小說)選入「小說教室」東吳大學中文系教材(九歌出版社)。《寂寞夜行車》獲1998年「好書大家讀」年度最佳少年讀物獎-編著獎。中篇少年小說《蠻皮兒》(原名《蠻蠻》)由幼獅文化公司出版。《寂寞夜行車》由民生報出版。 | |
應聯合文學之邀於台北國立藝術學院全國巡迴文藝營演講,講題「小說創作三味藥」。 | 少年噶瑪蘭獲第三十六屆電影金馬獎最佳動畫片獎。論著《李潼的兒童文學筆記.戊寅虎年篇》由宜蘭縣立文化中心出版。論著《少年小說創作坊-李潼答客問》由幼獅文化公司出版。少年散文集《尋人啟事》由幼獅文化公司出版。《台灣的兒女》系列少年小說十六冊,由圓神出版社出版;並獲1999年「好書大家讀」年度最佳少年讀物獎-少年小說創作獎。 | |
與許建昆教授應邀「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」至馬來西亞關丹、吉隆坡及亞庇「以文學看孩子的世界-馬華兒童文學研習營」巡迴演講。 | 《再見天人菊》《蔚藍的太平洋日記》《水柳村的抱抱樹》入選台灣(1945-1998)兒童文學100推薦好書。《李潼的文學筆記.己卯兔年篇》由宜蘭縣立文化中心出版。少年散文集《樹靈.塔》由幼獅文化公司出版。 | |
參加「華文世界兒童文學學術研討會」 | 《樹靈‧塔》獲行政院新聞局第六屆小太陽獎。 | |
母親賴月梅過世,享年78歲。同年身體檢查結果罹患攝護腺癌症。 | 《少年噶瑪蘭》、《少年龍船隊》、《戲演春帆樓》、《我們的祕魔岩》、《阿罩霧三少爺》入選「性別教育平等優良讀物100」。《勇士爸爸去搶孤》由青林出版社出版。 | |
為行政院新聞局92年「金鼎獎」評審委員會評審委員。應澎湖縣文化局之邀位「第六屆菊島文學獎」評審。為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短篇小說初審評審委員。 | 圖畫書《回憶的位置》、《意外的吸引力》、由統一夢公園出版《華麗之愛》由統一夢公園出版。宜蘭縣立文化中心出版《蓬萊輾字坊─李潼人間情懷和文學天地》,由潘人木友情團隊著。由桂文亞主編,民生報出版《呼喚-李潼少年小說的聲音》。 | |
12月20日清晨七時因癌症於羅東家中逝世,享年52歲。 | 《少年噶瑪蘭》獲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。 | |
1月,文壇舉辦「望天音樂會-告別李潼」。11月於台北市立圖書館舉行「永遠的兒童文學作家李潼先生作品研討會」。 | 少年小說遺作《魚藤號列車長》,由民生報社出版。《羅東猴子城》由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出版。獲第30屆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。兒童及少年圖書類最佳著作人獎入圍。長篇少年小說《魚藤號列車長》獲「好書大家讀」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。 | |
7月「荷曰:李潼、祝建太詩文攝影展」,羅東田園藝廊展出。《黑潮蝴蝶》於幼獅文化出版。 | ||
《鐵橋下的鰻魚王》獲「好書大家讀」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。 | ||
《藍天燈塔》、《瑞穗的靜夜》獲「好書大家讀」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。 | ||
《龍園的故事》獲「好書大家讀」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。 | ||
9月25日至11月28日於國立台灣文學館1F展示室舉辦「再見李潼──兒童文學的呼喚」特展,主題書展:B1圖書室「飛翔的少年─李潼少年文學書展」、1F「兒童抱抱‧孩子們的童話好朋友」,及魔荳講堂「台灣文學青少年文學系列講座」。 | 〈老榕樹下讀報紙〉散文收入翰林版國民小學四上國文課本。作品陸續再版中。 |
以上資料來源:1.李潼,《蔚藍的太平洋日記》 台北市:聯經,1997年10月,頁253~261。 2.桂文亞主編,《李潼少年小說的聲音》 台北市:民生報社,民國92年5月。 3.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編輯 《永遠的兒童文學作家李潼先生作品研討會論文集》 台北市;兒童文學學會,2005年11月。 4.李潼夫人祝建太女士提供。
更多「兒童文學作家永遠不忘記的只有兩件事:我要告訴孩子什麼?我該怎麼告訴他?」(林良)。李潼將自己的書房取名為「蓬萊碾字坊」,他用豐厚的作品,驗證了他以「碾」字為創作所下的功夫。相對於他的努力,得獎,是其中的一個回饋。年續三年得到「洪建全兒童文學少年小說首獎」即是一例,對於作家而言,得獎是受肯定的指標之一,然而堅持創作及作家理想,應是在獎項殊榮之上,這也是李潼所要告訴我們的。
李潼的童心與熱情,總是感染了身邊的人,他關心自然、土地、生態,也細緻的觀察人性、人生。李潼用文字,為現實的環境帶來愛的力量,而一篇篇動人的故事,則為少年的歲月裝上信心的翅膀。在人世與時代的複雜中,傳遞堅軔的生命、苦難再站起的勇氣。
遙望天邊彩虹的同時,別忽視腳前的玫瑰。 對於李潼而言,人們賴以維生、居住的所在,就是家鄉,也是需要給予觀愛的地方。 李潼以敏銳的觀察力,旅行、田野調查,用他獨特的視角觀看台灣的人、事、物。在眾多作品中,李潼以散文形式,述說他對人與自然,以及人與事件的想法,結合自然寫作與人文觀懷,及觀照少年閱讀的角度,在兒童散文中獨具特色。
1996年,「台灣的兒女系列」。以二二八事件為故事的元素;花蓮為場景。少年生命中,關於寬恕與牢記過去為未來之鑑。
1996年。這是一部開通穿越中央山脈道路的故事。李潼說,一萬多個開路弟兄的生命故事,他只能描摹到千百分之一。他們不僅是「一群開路人」,而且是一個個有血有淚、有情有義、有喜怒哀樂和小奸小壞的漢子,他們因開路結成「落地成兄弟,何必骨肉親」的再生親人情誼。
1980-1990作品,以桑可、阿邦等國小高年級學生因成長中所遇到的麻煩事為背景,創作出一系列少年成長經驗的故事。
2003年民生報出版,李潼的生活中常有爆米香型人物來去進出,豐富生命。用爆米香來表達歡笑延伸出來的生活情韻,也是隨時爆發驚喜,爆出稻米或玉米般的滋養材料,自然的香味與歡笑。
1990年代。見晴農場以南投清境農場為場景,透過少年尋父的過程,以可療治傷口的「金毛狗」為媒介,敘說著少年雖然心靈傷感卻能夠勇敢面對困難的過程。
第一部少年小說,1979年。出版時以《龍園的故事》為名,以台灣農村轉型,移民屯墾定居為背景,描繪少年面對家庭及青春的成長經驗。
李潼最後一部少年小說。知道要離開人間了,他仍不斷的寫。「誰是魚藤號的列車長?」成為絕問。三個族群,鮮明的個性,「不見的人,失去音訊的人,才教我們懷念,才讓我們想起他種種的好嗎?」
1990年代。雖然以童年趣事為主,但李潼在敘述中,卻隱約融入族群關懷等主題。表面上是熱鬧逗趣,卻隱含批判及反思,「尊重別人生活的內容和方式」為作者藉由少年向社會所發得聲響。
李潼透過觀照樹的樣態,從而進行人與樹之間的對話,李潼認為,不論生活艱難或失意,但作為一個人或一棵樹,都擁有快活和希望的權利,乃至享有健壯、美麗和共存共榮的機會。
1990年代。李潼以一對父子到山中獵捕獼猴後反被獼猴解救的故事。這是一個曾被人類捕獸夾傷害而失去一隻胳臂的獨臂猴王所決定「以德抱怨」的行動,也給「聰明」的人類一個很深的學習課題。
在變化萬千的世界,對於人類的生活,李潼認為,「遙望天邊的彩虹,忽視腳前的玫瑰」,難脫不切實際之嫌;「擔憂遠山的雷電,遺忘腳下的土地」,福祉真要漸去漸遠了。
李潼著,首次以海洋題材收集成冊的散文集。在大自然的元素中,李潼常使用海,除了他成長環境靠近海之外,海洋容納無限想像,也包容各樣不同的生物。用波浪一次一次洗去生命中的痛苦與掙扎,重新來過一次的時候,生命可以不一樣。
李潼著,原名《這就是我的個性》1992年出版。收集了李潼約六年的時間所寫的短文,涵蓋的時間之久,是李潼自己的一項紀錄。其中〈瑞穗的靜夜〉一文曾被選入國編版國中教科書,也被選過聯考的閱讀測驗。
李潼善長以奇幻寫實的寫作技巧,生動的描繪少年的成長經驗,「噶瑪蘭三部曲」即是代表。
而再後來,持續書寫、觀察、創新的李潼。在1999年開始發表「台灣的兒女」系列作品,一共110多萬字,共計16本,作品中的時間跨越100多年。
這一系列歷史少年小說在兒童文學的領域中,具有關鍵的貢獻。主題以尋找「什麼人才叫台灣人」為開始。 文學技巧豐富,簡潔的語言娓娓敘說動人的故事,內容涵蓋族群及社會、時代脈流等議題。李潼希望孩子認真的了解自己腳踏的土地,感知、關心身旁周圍的生命,作一個快樂自由的台灣兒女。
到時光的河流裡游游泳
時間旅行常出現在虛構情節的文學中,李潼在少年小說中,透過「關心」、「尋找」、「了解」等動機,開創時間旅行貫穿古今,穿越時空,企圖開展出古今歷史相映的意義與啟發。李潼以時光歲月為無形的承載工具,讓世間遊子人人相見,相會;相知相惜。
這是以霧峰林家的林獻堂為人物原型所創作出來的故事。化身者的少年努力扛起家庭的重擔,對於地主的身份,努力解決農民的訴願,以及推動台灣民族運動等。
以加拿大籍牧師馬偕在台灣行醫和傳教的故事為主軸,1872-1901年間,馬偕從淡水開始,開展宣教、醫療及教育等活動,走遍台灣各地,進出漢人、平埔族和高山族的聚落,用醫術解救民眾痛苦,以福音慰藉人們的心靈,並將後半生都給了台灣直到過世。
這是以頭城老作家李榮春的一生作為故事背景。李榮春畢生寫作,用盡所有的力氣,只為了支持他的寫作生涯及奉養中風的母親。外人看來他是一個孤寂的老人,然老作家卻是滿足自己的堅持與理想,而感到富足。
這是以礁溪玉田村的習武傳統為背景的故事。傳達「武德」的觀念,就是重視長幼倫理、強身鍛鍊,懂得在衝突中取得和諧生存之道。
這是以「歌仔戲的原鄉」宜蘭縣員山鄉為背景的故事。李潼以催眠的手法,穿越前世今生,呈現歌仔戲班為了保存傳統戲曲的香火,所付上的代價,雖然像螢火蟲的光芒般微弱,卻將黑夜點綴得萬般美麗。
這是以太平山林場開發為背景的小說。少年因喪父,在悲傷中,因著太平山美麗的山林而獲得療癒,李潼同時也加入對紅檜木孕育的希望,給予美麗的環境一個可能。
以大象林旺的一生為主軸,1939年中日交戰期間,原是英軍的拖砲象,後來被日軍以及中國的孫立人將軍先後俘虜,最後渡海到台灣,再台灣由南到北遷徙,最後定居在台北木柵動物園,成為台灣兒女的一份子。這是十六冊系列小說中唯一以「動物」為主角的小說。
這是以李潼幼年生長在花蓮的經驗有關的故事,再加上1960年代,台灣地方選舉的議題,把孩子的世界延伸到成人競爭中,以反諷的手法刻畫選舉的荒謬。
1996年。這是以清朝末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,「馬關條約」後台灣被割讓給日本為背景的故事。李潼以幽默的手法,將沉重的歷史進行重編。
1990年代。以星雲法師在台灣的境遇為主軸,並佐以當時政治白色恐佈時期的情節。主角小和尚悟雲在經歷苦難後更堅定自己的信念,要在台灣敲響佛法的鐘。
1994年。這是以冬山鄉大進村民的祖先開墾的故事為背景,李潼利用拍電影的方式,讓大進村民重新經驗一次祖先和颱風洪水抗爭求生的開拓史。
1990年代。一個正在成長的少年,懂得協助家裡的工作,然而成熟的外表下仍有一顆需要被關懷的心。
將神話中諸神人格化,想自創基業的冒險情節,讓人體驗危機、迷惑、緊張、機智、抉擇等小說趣味,也讓人反思人性的自傲自大,嫉妒猜疑等弱點。
在這部作品中,李潼運用幾個虛構人物,將歷史故事、文化傳承,活靈活現的展現,透過划龍船競渡的習俗,所包涵的意義很豐富。
寫出了少年想飛的夢想。少年人的傲氣和不服輸的個性,「天鷹俱樂部」的學員透過比賽,學習到真誠、互助與團結。
李潼手稿,2003年。「噶瑪蘭三部曲」之第二部曲,以穿越時空的情節,結合虛構技巧,將宜蘭的人文及歷史重現。人是時空的遊子,及時把握當下的情懷。
李潼手稿,1990年代,預計以「噶瑪蘭三部曲」創寫三部作品,後來成為未完成進行曲。雖然《南澳公主》來不及與我們見面,然而李潼熱切盼望孩子能了解自己的家鄉,關心自己的歷史,讓生活與生命的記憶深深烙在心版上,一代一代傳下去、首部曲的《少年噶瑪蘭》,以今昔穿插的技巧,透過主角潘新格穿縮在1800與1991年間的時光隧道,呈現噶瑪蘭的歷史與足跡。
李潼手稿,1995年。這是以台東紅葉少棒隊的故事為背景的作品。紅葉少棒為國爭光的背後,卻隱含著許多的壓抑和傷痕,少年的身心也在這亮眼的紅葉中褪色衰微了。李潼用感傷的筆調為可敬又可愛的少年寫下歷史見證。成為永不褪色的紅葉記憶。
李潼1978年開始寫作,文體類別包含兒童文學、散文、小說、新詩、歌詞等。
在李潼的青春年少,受當時楊弦,李雙澤唱自己的歌謠論調鼓舞,在校園民歌時代勤於歌詞創作,以本名賴西安發表了許多作品。
其中〈廟會〉、〈月琴〉、〈散場電影〉最為膾炙人口,總共創作了七十多首歌詞,成為台灣民歌時期的推手之一。
李潼從「唱自己的歌」到「寫自己的故事」。李潼從兒童文學出發,也寫成人文學,得過小說獎,其作品熱忱的要將生命的活力帶到世人眼前。
李潼的成人文學,穿梭在兒童文學之間,依然精彩,所以說他是左右開弓的作家一點都不為過。
李潼認為作家的養成,具有那通過緩慢的物理和化學變化的成份居多,作家的涵養也是在林林總總的素材中,再經提煉、加工而產出作品,李潼認真且嚴肅的看待作家這份職業,為文壇帶來許多重要的印記,常常也會自我解嘲,盼望自己的作品,除了多少帶給讀者閱讀的興趣外,作家自己能保有一分清醒一點氣味,雙方各取所需,自得其樂,也好。
更多1988年,短篇小說,後來先後被改編成電視劇及電影劇。鮮活的對白,細膩的刻劃人物,面對敏感的題材,能把辛辣的諷刺、抗議,溫和的描述出來。
李潼著,2006年幼獅出版。當中的〈黑潮蝴蝶〉是李潼在面對癌症過程中的一篇散文。本書也有對日常生活中,平凡、新奇事物的觀照。溫暖的庶民觀察、家庭活動,躍然紙上。
1991-1995年陸續發表的作品,結集為《相思月娘》麥田出版,是李潼動人的成人短篇小說。
《潛逃的蒸籠》
1994年,發表於中時晚報副刊。講述作者巧遇以傳統方式,以圳溝河水洗滌蒸籠的故事。
|
1979年的整個夏天,是李潼拼了全力唱歌、作詞、彈吉他的年代。 那是台彎的校園民歌發表管路暢通的時代,年輕人的創作聲勢正好。 李潼在這樣的年代寫了很多到現在老少咸宜的作品, 讓人懷念,也讓人記起那努力作自己的勇敢歲月。
當你沉默我不再詢問,當你的笑容變得陌生,
你的哀愁我再也不介意,因為我不再看見你。
今晚的約見你已體會,這是最後的一場電影,
我們因不瞭解而相識,我們因瞭解而分離。
在人潮中不必說些什麼,因為我們再也聽不見,
我們在聲浪之中淹沒,在聲浪中淹沒。
這是最後的一場電影,這是不見傷感的分手,
因為我不再看見你,因為我不再看見你。
再唱一段思想起
唱一段思想起 唱一段唐山謠
走不盡的坎坷路 恰如祖先的步履
抱一支老月琴 三兩聲不成調
老歌手琴音猶在 獨不見恆春的傳奇
落山風向海洋 感傷會消逝
接續你的休止符
再唱一段唐山謠
再唱一段思想起
再唱一段思想起
歡樂喜鼓咚得隆咚鏘鈸鐃穿雲霄
盤住青龍探頭望石獅笑張嘴
紅燭火檀香燒菩薩滿身香
祈祝年冬收成好遊子都平安
歡樂喜鼓咚得隆咚鏘鈸鐃穿雲霄
范謝將軍站兩旁叱吒想當年
戰天神護鄉民魂魄在人間
悲歡聚散總無成知足心境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