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6年,「台灣的兒女系列」。以二二八事件為故事的元素;花蓮為場景。少年生命中,關於寬恕與牢記過去為未來之鑑。
1996年。這是一部開通穿越中央山脈道路的故事。李潼說,一萬多個開路弟兄的生命故事,他只能描摹到千百分之一。他們不僅是「一群開路人」,而且是一個個有血有淚、有情有義、有喜怒哀樂和小奸小壞的漢子,他們因開路結成「落地成兄弟,何必骨肉親」的再生親人情誼。
1980-1990作品,以桑可、阿邦等國小高年級學生因成長中所遇到的麻煩事為背景,創作出一系列少年成長經驗的故事。
2003年民生報出版,李潼的生活中常有爆米香型人物來去進出,豐富生命。用爆米香來表達歡笑延伸出來的生活情韻,也是隨時爆發驚喜,爆出稻米或玉米般的滋養材料,自然的香味與歡笑。
1990年代。見晴農場以南投清境農場為場景,透過少年尋父的過程,以可療治傷口的「金毛狗」為媒介,敘說著少年雖然心靈傷感卻能夠勇敢面對困難的過程。
第一部少年小說,1979年。出版時以《龍園的故事》為名,以台灣農村轉型,移民屯墾定居為背景,描繪少年面對家庭及青春的成長經驗。
李潼最後一部少年小說。知道要離開人間了,他仍不斷的寫。「誰是魚藤號的列車長?」成為絕問。三個族群,鮮明的個性,「不見的人,失去音訊的人,才教我們懷念,才讓我們想起他種種的好嗎?」
1990年代。雖然以童年趣事為主,但李潼在敘述中,卻隱約融入族群關懷等主題。表面上是熱鬧逗趣,卻隱含批判及反思,「尊重別人生活的內容和方式」為作者藉由少年向社會所發得聲響。
李潼透過觀照樹的樣態,從而進行人與樹之間的對話,李潼認為,不論生活艱難或失意,但作為一個人或一棵樹,都擁有快活和希望的權利,乃至享有健壯、美麗和共存共榮的機會。
1990年代。李潼以一對父子到山中獵捕獼猴後反被獼猴解救的故事。這是一個曾被人類捕獸夾傷害而失去一隻胳臂的獨臂猴王所決定「以德抱怨」的行動,也給「聰明」的人類一個很深的學習課題。
在變化萬千的世界,對於人類的生活,李潼認為,「遙望天邊的彩虹,忽視腳前的玫瑰」,難脫不切實際之嫌;「擔憂遠山的雷電,遺忘腳下的土地」,福祉真要漸去漸遠了。
李潼著,首次以海洋題材收集成冊的散文集。在大自然的元素中,李潼常使用海,除了他成長環境靠近海之外,海洋容納無限想像,也包容各樣不同的生物。用波浪一次一次洗去生命中的痛苦與掙扎,重新來過一次的時候,生命可以不一樣。
李潼著,原名《這就是我的個性》1992年出版。收集了李潼約六年的時間所寫的短文,涵蓋的時間之久,是李潼自己的一項紀錄。其中〈瑞穗的靜夜〉一文曾被選入國編版國中教科書,也被選過聯考的閱讀測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