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以霧峰林家的林獻堂為人物原型所創作出來的故事。化身者的少年努力扛起家庭的重擔,對於地主的身份,努力解決農民的訴願,以及推動台灣民族運動等。
以加拿大籍牧師馬偕在台灣行醫和傳教的故事為主軸,1872-1901年間,馬偕從淡水開始,開展宣教、醫療及教育等活動,走遍台灣各地,進出漢人、平埔族和高山族的聚落,用醫術解救民眾痛苦,以福音慰藉人們的心靈,並將後半生都給了台灣直到過世。
這是以頭城老作家李榮春的一生作為故事背景。李榮春畢生寫作,用盡所有的力氣,只為了支持他的寫作生涯及奉養中風的母親。外人看來他是一個孤寂的老人,然老作家卻是滿足自己的堅持與理想,而感到富足。
這是以礁溪玉田村的習武傳統為背景的故事。傳達「武德」的觀念,就是重視長幼倫理、強身鍛鍊,懂得在衝突中取得和諧生存之道。
這是以「歌仔戲的原鄉」宜蘭縣員山鄉為背景的故事。李潼以催眠的手法,穿越前世今生,呈現歌仔戲班為了保存傳統戲曲的香火,所付上的代價,雖然像螢火蟲的光芒般微弱,卻將黑夜點綴得萬般美麗。
這是以太平山林場開發為背景的小說。少年因喪父,在悲傷中,因著太平山美麗的山林而獲得療癒,李潼同時也加入對紅檜木孕育的希望,給予美麗的環境一個可能。
以大象林旺的一生為主軸,1939年中日交戰期間,原是英軍的拖砲象,後來被日軍以及中國的孫立人將軍先後俘虜,最後渡海到台灣,再台灣由南到北遷徙,最後定居在台北木柵動物園,成為台灣兒女的一份子。這是十六冊系列小說中唯一以「動物」為主角的小說。
這是以李潼幼年生長在花蓮的經驗有關的故事,再加上1960年代,台灣地方選舉的議題,把孩子的世界延伸到成人競爭中,以反諷的手法刻畫選舉的荒謬。
1996年。這是以清朝末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,「馬關條約」後台灣被割讓給日本為背景的故事。李潼以幽默的手法,將沉重的歷史進行重編。
1990年代。以星雲法師在台灣的境遇為主軸,並佐以當時政治白色恐佈時期的情節。主角小和尚悟雲在經歷苦難後更堅定自己的信念,要在台灣敲響佛法的鐘。
1994年。這是以冬山鄉大進村民的祖先開墾的故事為背景,李潼利用拍電影的方式,讓大進村民重新經驗一次祖先和颱風洪水抗爭求生的開拓史。
1990年代。一個正在成長的少年,懂得協助家裡的工作,然而成熟的外表下仍有一顆需要被關懷的心。
將神話中諸神人格化,想自創基業的冒險情節,讓人體驗危機、迷惑、緊張、機智、抉擇等小說趣味,也讓人反思人性的自傲自大,嫉妒猜疑等弱點。
在這部作品中,李潼運用幾個虛構人物,將歷史故事、文化傳承,活靈活現的展現,透過划龍船競渡的習俗,所包涵的意義很豐富。
寫出了少年想飛的夢想。少年人的傲氣和不服輸的個性,「天鷹俱樂部」的學員透過比賽,學習到真誠、互助與團結。
李潼手稿,2003年。「噶瑪蘭三部曲」之第二部曲,以穿越時空的情節,結合虛構技巧,將宜蘭的人文及歷史重現。人是時空的遊子,及時把握當下的情懷。
李潼手稿,1990年代,預計以「噶瑪蘭三部曲」創寫三部作品,後來成為未完成進行曲。雖然《南澳公主》來不及與我們見面,然而李潼熱切盼望孩子能了解自己的家鄉,關心自己的歷史,讓生活與生命的記憶深深烙在心版上,一代一代傳下去、首部曲的《少年噶瑪蘭》,以今昔穿插的技巧,透過主角潘新格穿縮在1800與1991年間的時光隧道,呈現噶瑪蘭的歷史與足跡。
李潼手稿,1995年。這是以台東紅葉少棒隊的故事為背景的作品。紅葉少棒為國爭光的背後,卻隱含著許多的壓抑和傷痕,少年的身心也在這亮眼的紅葉中褪色衰微了。李潼用感傷的筆調為可敬又可愛的少年寫下歷史見證。成為永不褪色的紅葉記憶。